石黄、石黄泥是指的同一种矿料?

石黄和石黄泥这两个词可能有些朋友都听说过,但是具体指的是什么很多朋友不是很清楚,可能会误认为是同一种东西。事实上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,下面做个简单的介绍。



石黄泥资料介绍



石黄泥石黄泥明代周高起《阳羡茗壶系》记载:石黄泥,出赵庄山,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。陶之乃变朱砂色。《阳羡名陶录》选材篇,加了一个黄字,称为嫩黄泥。自此以后的记载均相沿袭。顾景舟在1980年4月的备课笔记中讲述:红泥,蕴藏在嫩泥的底层(俗称石黄又称朱砂泥),产地在西山前(即任墅)赵庄嫩泥矿的下层。









石黄泥料的烧制温度在1120~1200℃左右,不易变形,烧成颜色为朱砂色,色泽变化不大

石黄泥烧成温度范围较宽,一般烧成温度在1120~1200℃左右,烧成后呈朱砂色,经一定的高温呈砖红色。再继续加温后的外观色泽、烧结程度,不会产生明显变化。石黄泥的成品壶表面似窑温欠火状,具有粉质感,但敲击的音频比同等烧结程度的紫泥、甲泥等胎质要高。

不同于小煤窑朱泥,石黄泥制作的紫砂壶收缩率在6.5%左右,在烧制过程中不易起泡、起皱,变形率较小,能制作较大型的作品。烧成后胎质比较疏松,注水时能随水位高低变色。这和《阳羡砂壶图考》中关于朱色变色壶的记载十分相似。

图片源于《宜兴紫砂矿料》

石黄泥的其他特点:单独成陶时易脏,适合搭配其他紫砂矿料使用

石黄泥单独制作成紫砂壶,使用后表面会产生色脏现象,这与早期的一些历史作品也相符合。但若与其他矿料混用,特别是与下部的朱泥矿料混用,会对其泥质起很好的调节作用,使烧成后的外观色泽和胎质性能等达到比较优异的效果。这种混用现象在一些历史作品中也有体现,这也符合当时原料开采及使用的实际状况。




石黄资料介绍



石黄矿料样本



石黄矿料样本石黄丁山炼泥师傅常说的石黄,其实他的学名是黄铁矿结核,是一种含铁量极高的天然着色颜料。一般产于嫩泥的夹层中,含矿量比较少。是嫩泥经过长期风化而成的天然矿料,通常以蛋形、圆形或圆柱状、葡萄状结核产出。。石黄砂性较重,可塑性低,很难成型,所以单独的矿料不适合拿来制作紫砂壶。一般作为天然的着色剂,添加在紫砂矿料里面,用来改善泥料的呈色,以达到更好的发色效果。这就好比我们做菜放的味精,添加之后可以使菜更美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