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紫砂是“化工壶”吗
收藏一热,百物兴盛。尤其是当代工艺中的紫砂,更是一言难尽其盛。然在其兴盛中,亦有善恶交织。善者,大师辈出,做工更精,藏者弥多;恶者,真假难辨,炒作盛行,甚至一些工艺师亦有代工,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近来,有为牟利而哗众取宠者,称所创紫砂泥料善变,成壶遇热水浇注、注沸水泡茶时能变换颜色或现五彩之光。而对此以为奇者,不在少数。殊不知,此处有个不小的陷阱。
泥料之色
欲破紫砂成壶的色彩变幻之谜,必先正本清源,了解紫砂泥料如何生出“七十二般”变化。
宜兴的陶土品种较多,广泛分布在宜兴南部的丘陵山区,以丁山、张渚、渚东为主要产地。当地一般根据陶土矿的本色将其分为白泥、甲泥和嫩泥三大类:白泥是一种以灰白为主色的单存粉砂质铝土质粘土,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色的杂色粉砂质粘土(通称页岩),而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和灰白为主色的杂色粘土。
作为紫砂陶器所用的原料紫砂泥(此为统称),又被美誉为“五色土”、“富贵土”,业界以矿岩的基本颜色将其分为紫泥、红泥、本山绿泥(也称绿泥)三大基本种类。紫砂壶之所以能变换颜色或者呈现五彩的根源,便是紫砂泥料天然色彩的变化。因为紫砂泥本身就有五色之分,再以适当比率调配,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制,便会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黑、褐、赤、紫、黄、绿等丰富色彩。
但紫砂泥的色彩变换是天然之质所致,而不是通过化学添加剂刺激反应来实现的。所以,紫砂遇沸水或者泡茶时会有较大差别色彩变幻的说法,都可以说是偷换“五色土”的概念,并以此为噱头,吸引消费者目光的伎俩。
细说紫砂泥中的紫泥,
它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,原料的外观呈紫色、紫红色,并带有浅绿色的斑点,烧制后的颜色呈紫色、紫棕色、紫黑色。虽然紫泥的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,但又根据矿层位置不同,以及其主要成分水云母和不等量的高岭土、石英、赤铁矿、云母等而分为底槽清、天青泥、红棕泥、清水泥 (普通的常见紫泥,也有简称为普紫的)等。
其中,需特书一笔的是底槽清。因为它被历代陶人推崇为紫泥制壶之首,且自紫砂有史以来的诸多经典名器皆用其制作,“紫砂泰斗”顾景舟更是对其钟爱之至,如今已成为各大名家常用的基本泥料之一。
底槽清,真名底皂青,
因宜兴方言读音为“底槽清”且沿用已久,反倒本名为人少知。作为一种矿料名称,底槽清一般呈紫褐色致密块状,且带有均匀分布的“鸡眼”(也称“猫眼”,在阳光之下呈青绿色豆斑结晶状,主要成分是石英,烧成之后壶身表面会形成不规则的细小碎金,即“紫玉金砂”之“金砂”)。但底槽清也有老嫩之分,矿料越老,白色云母的碎片含量相对越多,鸡眼会随之越小、越少。
在1160度至1180度之间烧成的底槽清呈现粉棕色,在1190度至1200度之间烧成时呈现深紫色,并泛发青之光,有人称其为紫茄泥。
底槽清中还有一种料因泥偏红而俗称“豆红砂”,比较少见。更珍罕者为黑星土,是特地从底糟青最底层原矿中偶见内含澹墨色细小夹心层集中而成(故直称黑心土),因提取量极少,珍贵稀罕,为喜好珍稀名泥的玩家所爱。其烧成后颜色黄褐略泛黑光。
另外一种常用紫泥便是
清水泥,
而宜兴丁山的陶者则呼之为“普紫”、“普泥”。其实,清水泥是一种练泥的方法,即不加其他杂料,直接粉碎纯正的紫泥矿料并陈腐加工成熟泥(紫砂的生矿泥外观为石块,成片状结构,经露天堆存自然风化一段时间后,能分解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。再用机械加工粉碎成所需的细度,加水调和揉练,便成“熟泥”。经在料槽中沉淀,最上层为水,次层为清水泥,实为颗粒较细的紫泥,最底层者为底槽清)。以前在宜兴紫砂一厂,“清水泥”被用做低档粗货和花盆的原料,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,因优质原料相对减少,加上人们对原始材料质感美越来越看重,才开始关注清水泥。如今,清水泥所指已不是原来的含义了,而成为凡是不含化工料的紫泥的代名词。
传统意义上的清水泥矿料一般为紫褐色致密的块状,有云母碎片,上有淡绿色斑点或者斑状纹,烧成后呈浅红、深红和棕红色。清水泥之上等者即为藏家俗称的“红紫砂”或者“红清水”。
天青泥,
是紫泥中的珍品,因其矿料颜色与天青染色料相似而得名。还有一说,是其矿岩呈雨过天晴之色,故习惯称为天青泥。笔者认为,前一说法较为可信。观其泥料,呈现紫褐微透红色致密块状,烧成后呈深猪肝色,表面呈细梨皮状,胎质细密坚润。宜兴陶瓷博物馆藏杨凤年制《风卷葵》即为天青泥制作。
红棕泥
是紫泥中产量最多的,实际为红清水泥,成壶往往现砖红色。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有大量的红棕泥紫砂壶,上好的红棕泥成壶红中泛紫。
绿泥是紫砂泥中第二大类,
产于紫泥泥层中间或者紫泥与其他泥层之间的夹脂,故有“泥中泥”和“绵头”之称。其矿岩呈绿色、浅绿色,产量不多,是紫砂原料中最为稀少的泥料。根据不同的矿层大致可分为本山绿泥、段泥(也称黄金段、老段、芝麻段)、墨绿、青灰泥等。本山绿泥是绿泥中的代表,呈淡绿色致密块状,烧成的颜色为浅黄、米黄色、橘黄色,高温时泛青绿色。
所谓本山绿泥,
就是产自宜兴黄龙山(本山之所指)的绿泥矿料,属于粉砂质泥岩,呈致密块状结构。因其可塑性差,且烧制易开裂,用后易出现龟裂,加之数量少,所以本山绿泥较少直接成壶。经验丰富的陶者往往在本山绿泥中加入少许紫泥,便成为“团泥(段泥)”,故有“段泥至纯者为本山绿泥”之说。
宜兴方言“团”和“段”同音,故而团泥也称为段泥。
又有一说,说黄龙山、青龙山之间有团山,产出的泥料为团泥。也有人说团泥类矿烧成后多呈黄缎色,故称缎泥。这种种说法中,第一种解释较为可信。但好团泥矿料也有自然生成的,是紫泥和绿泥或绿泥与红泥的共生矿料,大多为黄色,烧成后有米黄色、棕黄色、赭灰色、紫褐色等。据说前几年在黄龙山和青龙山的交会处由于修路,曾经挖出一些团泥原矿。
若再细说,如团泥中紫泥偏多,烧成的颜色就偏红,高温下偏青、偏灰;相反,如绿泥成分高,烧成颜色偏黄,高温下偏灰白。其中,烧成后颜色较黄称为黄金段,其表面会有黑色颗粒;老段泥则呈灰黄色;芝麻段泥是紫泥和段泥调配成的颜色,呈白灰色;梨皮更是较为少见的泥料。劣质“团泥”烧成后颜色发暗,有晦涩感或者特别艳丽但没有质感,几乎看不见砂质。典型者就是现今蒙蔽过很多人的“黄朱泥”,其敲击声音清脆,透气性很差,表面没有砂质感。
青灰泥
是段泥原矿石经过陈腐加工成的一种泥料,烧成后呈灰白色、青灰色,颜色多和芝麻段泥相似,不同的是芝麻段泥的黑色斑点较为明显。青灰泥中的藏青灰泥,为明末清初广为流传之泥料,近年来因开采量少,故成品甚稀。此泥呈深紫灰色调,因满布颗粒,触感特殊,玩家喜呼“鲨鱼皮”,是甚为难觅之特优级泥矿。
芝麻绿泥(也称降坡绿泥),
呈青绿色致密块状,烧成后胎质中含黑砂质点较多,故称芝麻绿泥,还分白麻子泥、红麻子泥。
墨绿泥
也是本山绿泥中一种特有的矿层,因矿料呈墨绿色,故称墨绿泥。烧制后大多数呈现米黄色、浅黄色,高温时透青。如今极为鲜见。
紫砂泥的第三大类红泥(或称朱泥)
是位于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,因含铁量的多寡不等,烧成之后会变成朱砂色、朱砂紫或海棠红等颜色。根据开采矿层的不同可分为红泥和朱泥,细分有小红泥、黄金朱泥、大红袍、赵庄朱泥、黄龙山朱泥、梨皮朱泥等。
又有一说,红泥是由小红泥(黄色泥性块状,也称兰山朱泥,自宜兴市洑东乡东面的矿区所开采的嫩泥,因含大量的氧化铁,经过窑烧会变成朱红色)加大红泥(砂性硬块状)配成的泥料(其中小红泥为基料,大红泥为骨架),是紫砂五色土中最热烈、鲜艳的颜色,分普通红泥和朱泥二类。
普通红泥,有大小和老嫩之分,呈浅黄色、青黄色致密块状,烧成后呈红色透黄,高温呈暗红色。
作为红泥的一种,降坡泥
是紫泥、段泥、红泥相互渗透共生(自然风化形成)的一种原矿泥料,烧成后大多呈现橘红色,暗红色,也有米黄色略灰的颜色。降坡泥系修建陶都路时,在青龙山与黄龙山交界处降坡工程中产出,故称降坡泥。后在黄龙山休闲广场建设、宝山工业园区建设中,均有产出。降坡泥可分为:降坡绿泥,矿料呈青绿色致密块状,烧成后呈黄色、暗青黄色等;降坡墨绿泥(芝麻绿泥),矿料呈深绿色、浅灰绿色致密块状,烧成后呈浅黄色、亮黄色微透绿等;降坡红泥,矿料呈暗红色致密块状,上有青绿色斑点、斑状纹,有蜡质感,烧成后呈红色略透黄、橙红色,高温呈暗红色,色泽效果细腻丰富;降坡段泥,有绿泥和紫泥共生矿(经不同温度烧成会呈棕黄、褐黄、青黄色),绿泥与红泥共生矿(烧成呈浅黄透红色调,高温呈暗表黄色)。
红皮龙,也称野山红泥,
属于红泥一种,一般产于黄龙山浅表碎石层中,呈浅暗红色致密块状,烧成后呈红色、暗红色。红皮龙相对来说石英含量较高,云母杂质也较多,透气性能好。
朱泥
是精细的红泥,主要产于赵庄、红卫、川埠一带,矿料呈黄色致密块状或者团块状,质地均匀细腻,烧成后呈朱砂色、朱砂紫、海棠红等。因收缩变形较大,有“无朱不皱”之说,适宜于做小品。朱泥中的“梨皮砂”效果,即是根据设计要求调配进目数较小的大红泥颗粒而成。
熟朱泥极其细腻,如赵庄“鹅黄朱泥”,因泥粘糯如年糕,也被称为“年糕泥”。还有
赵庄老朱泥,俗称“大红袍”,
系由赵庄山嫩泥矿的底层“黄石黄”中之精华挑拣而成。其外观呈咖啡黑色,陶之乃现沉重之红锈色,成壶有饱经沧桑之质感,色调朱红而不妖艳,气质高雅,令观者满受“瑞气临身”、“鸿运当头”之意,使用日久益现沉蕴古老气息,故以产地名之,为濒临消亡之珍贵名泥。
除此之外,黄金朱泥烧成后呈现黄亮的红色、红亮色,黄龙山朱泥烧制成后呈血红色、浅红色甚至紫红色和咖啡色。
要多说一句的是,近年来新挖出来使用的“红皮龙”、“降坡泥”等几种泥料,在过去都是弃之不用或者配粗陶用的浅层夹杂泥。不过,倒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紫砂泥。
化工之色
明代的紫砂泥色多紫色、红色,而清代的紫砂泥色较多,除紫、红二色外,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,称为“梨花点”或“桂花沙”,前者较后者粗,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“梨皮”。“梨花点”在清代早期多见,而“桂花沙”则在雍正、乾隆时期多见。民国以后,紫砂的色彩更加丰富,如墨绿、黑色等。这都是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,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,紫砂陶者通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,或者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的着色剂,才产生的紫砂丰富色彩。不过,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,不相私授,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。
黑料,
便是如今紫砂艺术中已渐成一大明星的混合料。因为早期的老黑泥数年前已经绝迹,所以目前市场上的黑泥制品,基本上是通过以下两种选料配方制成的:一种是用紫泥作为基料,一种是用绿泥或白夹泥作为基料,添加铬、铁、锰、钴的氧化色素调配而成,也可直接采用已经合成的黑色素来配制。俗称黑铁砂的泥料,为早期最常见泥料之一,为原矿加入锰而成。用紫泥所配的黑料最终是黑中带点紫红,这是由于紫泥含铁量高所致。而用绿泥或白夹泥所配黑料的结果是黑中带些青蓝色。
上述两种配料虽都是黑泥,但结果却有些差异,有人喜欢偏暖一些的紫黑色,有人却也喜欢冷峻的青黑。不加氧化色素是不可能配出黑色泥料的。山东黑陶的黑其实是燃料碳素渗入的结果,故温度不能烧高,否则就褪色,因其原材料基本是接近白色的。
另外一大混合料就是墨绿泥,
它是由单一绿泥(也可加入少量紫泥)添加氧化钴、氧化铬绿等配制而成的一个品种。因为任何一种不加色素的紫砂陶土矿料,都不可能烧成深绿色。墨绿泥是从民国陶业工厂开始将氧化钴掺入泥中配制而出的,所以也称“民国绿”。
据说,民国期间有一批绿泥,是在本山绿泥里同时加入了钴矿原料和铬绿色素而炼成的,虽不是直接加入氧化钴,但和加氧化钴的原理基本相同,只是钴矿比氧化钴成分复杂,所以导致最终发色有别于添加氧化钴的绿泥色调,形成了一种特殊色调的“民国绿”。将钴矿加入紫泥中使其发蓝发紫,也能产生和加氧化钴大致一样的效果。同样,锰矿加进清水泥会使其发紫。紫砂白色,用白泥所烧;绿色,则由氧化钴与本山绿泥混合组成;蓝色是由氧化钴与白泥配合而成;红色是将紫泥中的山黄泥料提炼煅烧而成,或者加入铁红粉烧制;淡红色是生白泥与生红泥配合组成;褐黄是黑料与生红泥配合组成的。
据不完全统计,较多地使用色剂配色的化工壶,即在泥料中加入着色剂(金属氧化物),烧成后可产生许多颜色。除了深浅不一的朱、紫、黄三个紫砂本色外,还可产生铁青、天青、粟色、猪肝、黯肝、紫铜、海棠红、朱砂紫、水碧、沉香、葵黄、冷金黄、梨皮、香灰、青灰、墨绿、桐绿、鼎黑、棕黑、榴皮、漆黑等多达几十种的颜色。
当然,工业化生产后配制的许多新泥种,是随着紫泥、本山绿泥、红泥存量减少,好利者采用纯净陶土添加氧化物着色剂或用新的矿土替代的。虽然颜色鲜艳、光彩夺目,但实践证明,用化工添加物做成的紫砂壶效果并不理想。另外,除了在紫砂泥中加入着色剂外,用普通陶土和化工着色剂调制的泥料成壶,其闪亮的表面是加入了过多的玻璃水或是喷浆所致。
至于紫砂遇热能变换色彩或者身现五彩一说,一种说法是显影剂(俗称硼砂)所致。众所周知,硼砂也叫粗硼砂,是一种既软又轻的无色结晶物质,它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很多用途,如我们熟悉的消毒剂、保鲜防腐剂、软水剂、洗眼水、肥皂添加剂、陶瓷的釉料和玻璃等产品的原料中都有硼砂。将3%至5%的硼砂和于陶土中,和红砂则变黄,和黄砂则变绿,和紫砂则变红,调砂则变换五彩。
还有一说是“紫砂窑变”,即紫砂的红、蓝、米黄、金、绿等色彩均是在火的烧制中自然过渡而形成的,而不像传统的制壶,颜色是添加化工原料烧制而成的。听上去,这里的紫砂色彩世界——各种黄色、紫色、绿色、金黄色、翠绿色——应有尽有,还有很多复合色彩,色中藏色,色中泛色:看似绿色却映着红色和紫色;看似黑色却透着红色;看似铁色,却渗出蓝色;黄色中透着绿色;棕色中透出各种颗粒色彩……在阳光下紫砂的绚丽多彩皆归功于窑火。但笔者认为此中蹊跷仍然有待探究,因为紫砂矿料的本质经历陶工数百年的探索之后,已然将其丰富的色彩挖掘殆尽。
再有便是如清水泥的砖红色,一冲开水变成了鸡血红,这是感温变色颜料在作怪。这种变色物质不仅使得紫砂颜色鲜艳,而且可以实现从“有色至无色”状态的颜色变化。其实,感温材料是随温度的上升、下降而反复变色的。以31度红色为例,31度以上呈现无色,31度以下呈现红色。最常见的便是感温变色油墨,主要适用于印刷、陶瓷和纺织,在零下15度至70度之间,各温度可提供红色、玫瑰红、桃红、朱红、橘色、黄色、草绿色、绿色、天蓝色、土耳其蓝、蓝色、深蓝色、紫罗兰色、咖啡色、黑色15种色彩。
感温油墨(也可是定制水性油墨)的用法是在壶体的外表上嵌入感温变色材料,主要是喷涂在壶表(有一种工艺,可以更好地将感温变色材料整合到紫砂壶壁中)。壶内倒入水后,感温变色材料通过壶体感应到水温,随着水温的变化变换成不同的颜色。为了增加噱头,或增强感温紫砂壶的美观、奇特,有人还将嵌入的感温变色材料制成不同的图案。
其实,不管是什么样的紫砂变色,在真正的行家看来,都是哗众取宠的伎俩。而在市场中,也只有一般的低档紫砂壶,如几百元至几千元的紫砂壶,才用变色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只要是工艺师以上级别的紫砂陶者都不会如此制壶,因为在他们看来,那是在“糟蹋”珍贵的紫砂材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