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xing Teapots Ming vs Qing
紫砂壶的时代发展特点:明代紫砂壶与清代紫砂壶的不同之处
一, 明代的紫砂壶
进入明代,紫砂壶有明确史料可考,明朗化起来,明代是紫砂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进期,紫砂壶开始走向成熟,并逐步脱离实用器皿,走上艺术化道路。
1. 筋纹器是主流造型
筋纹器是明代紫砂壶造型的主流,制壶艺人将花瓣,瓜棱,菱花,云水等形体引入紫砂壶造型,把紫砂壶塑成花瓣式,瓜棱式等壶形,析破了茶壶单调格局,令壶式活泼多样,增添艺术意趣,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18世纪以后。
2. 受明式家具影响明显
明式家具兴起于明朝,独树一帜,追求简洁的风格,少有装饰。当时的紫砂壶受此影响随处可见,它们整体比较协调,不附加装饰,仅以筋纹线的变化及开光加强装饰效果,泥质颗粒较粗,正所谓“不务妍媚朴雅坚栗”。
3. 壶由大变小
明万历之前,紫砂壶多形体较大,万历之后,壶形日渐缩小。从“盈尺兮丰隆”转向“径寸而平柢”一途。壶体变小,与士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。
4. 制壶名家辈出
明代是紫砂茗壶的兴旺成熟期,名家辈出,如被后人称为“宜兴紫砂壶的始祖”的供春,有供春树瘿壶传世。供春之后,有时大彬,李仲芳,徐友泉等名家。时大彬创造了僧帽,菱花,六方,瓜棱等紫砂壶造型,对后世影响巨大。
5. 制壶工艺呈现朴美
紫砂壶所用泥料为制作缸坛的粗泥,含有粗砂颗粒,杂质较多,烧成时收缩不一,表面粗颗粒略有凸出,呈梨皮状。
壶多与缸坛同窑烧制,缸坛的釉高温熔化后随气流升腾凝附到素身砂壶上,产生“飞釉”。万历后,烧制工艺有所改进,飞釉不再有出现。
明万历后,紫砂艺人开始注重对泥料的加工,调配,开始用调砂泥料,即在较细的泥中掺入颗粒较粗的生泥或熟料,烧成后壶表砂粒隐约可见,典雅古朴。至今,一些高档紫砂壶仍用调砂泥。
另外,明代紫砂壶由手工捏制而成,壶表经拍压,滋润光泽;内壁未经拍压,有指痕,疏松而保持了透气性,吸水率可达3%-5%。
二, 清代的紫砂壶
进入清代,紫砂壶的制作水平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。特别是从清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,全国社会安定,江南地区富甲天下,上至宫廷皇室下至文人商贾,均雅好紫砂,于是宜兴紫砂壶进入历史上的繁荣期。
到清晚期,受战争,列强入侵的影响,紫砂壶发展一度陷于低潮。
1. 自然形体为主流造型
清代,紫砂壶造型有新的变化,筋纹器型与自然型体相融合,后来被自然形体所取代。自然形体造型变化的引领者是陈鸿寿,他创造了曼生十八式,作品世称“曼生壶”,开创紫砂壶样一代新风。
2. 精于装饰
明代紫砂壶少有装饰,而清代紫砂壶在装饰上下大功夫。自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为止,装饰风格发展到顶峰,采用泥绘,加彩,浮雕,堆泥,贴花,施釉,搅泥,镂孔,包漆,包锡,磨光等大量技法。
康,雍,乾三代的宫廷用壶,制作精益求精,不惜工本,追求高贵富丽的皇家气派和奢靡之风。
例如,烧成的壶还会在壶体上施彩,再入窑烧制。但是该工艺掩盖了紫砂壶的自然古朴之美,乾隆嘉庆以后不用。
3. 文人参与制壶
清代嘉庆,道光年间,文人参与制壶,这成为紫砂壶艺突出的时特征。首创者为嘉庆时文人陈曼生,后继者有瞿应绍,邓奎,朱坚,乔重禧等人。
紫砂壶从此转趋典雅道古,样式创新不说,壶上还引入书法,绘画,篆刻等装饰工艺。
他人产所制之壶多留印款“壶依字贵,字以壶传”。印款均为篆体方印,金石味很浓,一般在底部,盖内少有,把下印很少见,刻款为钢刀刻之,在底部,还有楷书刻堂名款。
4. 制壶工艺进步
清代紫砂的练泥与烧造较明代有明显的进步,泥料加工后较细腻,胎身表面平整。泥料配色也更丰富,朱泥,紫色仍为主体,还有白泥,乌泥,黄泥,梨皮泥,松花泥等多种色泽。
烧造采用龙窑,温度比较均匀,过温,欠温的现象很少出现。
器身采用拍筒身和镶筒身技法制作,流,把采用明接与暗接,接口修饰较好,基本为独孔,一般紫砂圆器可以达到精圆水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