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矿里各种成分的作用


紫砂内涵丰富,紫砂泥多种多样是其主要原因之一。不仅对于初涉紫砂的爱好者,就是行业中人对泥料的了解也难能全面,因为从矿源到成品,其中的变量太多,很难把握。作为一般的消费者而言,具有判断紫砂壶用料好坏的能力也就够了。

这种能力源于经验的积累,但如果掌握了鉴别的要点,经验积累起来就会事半功倍。

紫砂矿主要是由高岭土、石英、赤铁矿、云母构成的,这几种成分的组合决定了紫砂泥的质量,也就是这几种成分的含量决定了紫砂壶的观象。因此,从紫砂壶的观象,就可以判定所用紫砂泥的质量。

紫砂中的砂,指的就是石英。石英颗粒的大小,决定着紫砂壶表面的颗粒感,因为石英的密度较高,不易收缩,因此壶艺人往往通过紫砂泥颗粒的大小,对紫砂壶的颗粒感进行选择控制。

行业内的经验,紫砂泥初矿的粉碎方法也对成品颗粒感有较大影响,石磨粉碎法,紫砂泥颗粒呈球状,故成品颗粒感圆润;机械粉碎加工,紫砂泥颗粒呈长条形,故成品表面颗粒感不规则。所以行业内推崇传统的石磨粉碎法,但这种加工方法成本较高。

有的紫砂壶表面有如同在夜空中闪烁的星星,这就是云母。传统上,云母含量的高低也是紫砂泥成色的表现之一

云母是紫砂矿料的伴生矿之一,它在灯光或者太阳下,发出一闪一闪的亮光。云母本是紫砂壶里天然的成分,所以紫砂壶上有云母是很正常的现象。

云母既没破坏紫砂壶的物理结构,也不会影响紫砂壶的透气性和吸水性,大家也就不必有过多的担心,紫砂壶上的云母到底是不是瑕疵的问题。

通常情况下,紫泥壶上比较容易看到云母,朱泥段泥也有,只是没有紫泥看着那么明显,而紫泥壶也不是所有的都是云母含量一样多,它和泥料的砂性也有关系,砂性重的紫砂泥,云母就相对多一些,反之就少。

最后,云母的存在与紫砂壶品质好坏无关,也不必刻意的在意紫砂壶面的云母多寡。

紫砂壶表面的细腻感、砂质感除了跟泥料有些许关系外,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泥料的目数。

目数也称为码数,多指代单位面积筛网(1平方英寸)上有多少个孔,单位面积不变,目数越大,筛网越密,网眼儿自然越小,过筛后的泥料自然越细,反之则越粗。。例如,90目泥料就是一平方英寸有90个网眼,大于90目的泥料通常用指头一捏会形成一个粉饼。

常用的是16目、24目、32目、40目、60目、80目、100目,如有特殊要求,应该还可以增加其他目数的。

泥料颗粒越细,则可塑性提高,壶的机械强度增加;坯料颗粒粗,则可塑性降低,在烧制过程中不容易变形,稳定性提高,收缩率减小。

因为技术的差异,每个时代所出现的目数是有差异的。明代紫砂泥的目数多为25~30目,清朝早期为35目,清中期则为55~60目。目前最主流的目数依然是50~60目。这个区间是紫砂壶成功率最高的,并且泥料既细腻又有砂质感,泡养包浆光泽度也好。




此外,一些壶身还有黑色斑点或者条纹,这是不溶性铁质(铁离子)的呈色。




高岭土是一种致密度高、烧结温度在1000度左右的土质,其中含有多种成分,是制作陶器最主要的原料。紫砂泥的粘性、韧性,就是高岭土的作用结果。

Fe2O3,俗称赤铁矿,是紫砂泥最主要的显色元素,赤铁矿含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紫砂泥的分类,也决定着紫砂泥的品质。

底槽青之所以色相沉稳纯正,就是因为其含铁较高(因为比重较高,所以在远古泥岩的沉积过程中沉积在矿层的最底部),铁在一定的气氛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会产生红褐色的三氧化二铁和黑色的氧化亚铁,烧制温度越高氧化亚铁还原越多,紫砂泥的颜色也就越深。段泥、朱泥、紫泥,虽同称为紫砂泥,但因为赤铁矿的含量不同而显色不同。

此外,还需提及的是紫砂泥中的氧化铝(AL2O3)成分。在优质紫砂泥中,氧化铝的含量比赤铁矿的含量要高将近一倍。氧化铝含量的高低也决定着紫砂泥独特的物理特性,耐急热急冷、较宽的烧制温度,都是氧化铝的功劳。

优质的紫砂泥中还含有微量的氧化镁,于是烧成品抚摸起来就会有玉脂感